近日,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共和国巡礼》聚焦盛泽镇。央视记者毛俊走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实地讲述了纺织业里令人惊叹的“黑科技”。江苏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纺织业中的科技含量令人叹为观止。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两个“工匠”用“隐形布料”给皇帝织了一件衣服。而如今在江苏吴江的盛泽镇,这件事从童话走进了现实,将空气作为原材料织造出布匹,这就是纺织业当中的“负碳”技术创新。
盛泽作为全国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前不久这里的一家企业,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负碳”纺织链的全贯通。毛俊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介绍道,近来在中心的展厅当中新增了很多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特别是“用空气做衣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展厅也成了孩子们的一个课外科普小课堂。以前想要生产化纤面料,首先得开采石油,提炼石油,生成一系列的中间产品才能纺丝织布。然而盛泽企业已经有了很多替代的方案,“用空气做衣服”就是其中之一。
毛俊说,自己身上的这件衣服,肉眼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其实原材料全都来自空气。用空气做衣服,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原来谜底是利用二氧化碳回收补给再利用的生产系统。该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把工厂本来要排放到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作回收再利用,生成高品质的乙二醇。有了乙二醇,盛泽当地企业就可以生产出纤维再做成衣服。以前想得到乙二醇,就必须开采石油提炼石油,消耗石化能源。现在可以从空气当中寻找原材料,减少对石油的消耗。
一吨新纤维,可以用到320千克的二氧化碳,整套系统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气体15万吨。在吴江当地,不仅仅空气可以做衣服,切成碎片的塑料瓶同样也可以,把这样的原材料投入到企业的产线当中,经过去杂质、高温热熔、拉丝等工序,也可以生成再生纤维,做成衣服。平均算下来,夏天一件短袖衣服,可以消耗8―10个塑料瓶,而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扔掉的塑料瓶也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毛俊介绍道,转化的纤维不仅可以做衣服,还有更多的用途。比如新一代碳纤维板,在高温的情况下可以反复塑形、重新利用,耐腐蚀耐冲击。以前如果皮肤表面有创伤,一般是用纱布和绷带来进行包扎,不仅不亲肤,撕下来还特别疼。在工作人员演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自主研发的静电纺丝枪,将新的材料和药物以液体的形式注入,开动开关,静电纺丝枪不断地吐出极细的纤维,几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能在皮肤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膜,亲肤性好,还能让药物持续渗透到皮肤当中去,也很好揭下来,遇水即溶,未来有望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和户外领域。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材料,在鸭蛋表面喷涂并静置24小时之后,鸭蛋表面就形成了一个“甲胄”,非常的坚固,即使从十层楼扔下来,蛋也不会破。在一个纸杯表面喷涂上这样的材料之后,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人的体重,未来也有望应用在安保防爆领域。在参观过程中,毛俊惊叹于盛泽所展示的新技术及其衍生的新材料,认为这些新材料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表示未来此类创新产品、纤维以及材料将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绿色经济背后是高科技和新科技。只要坚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也可以成为朝阳产业。未来,盛泽镇将继续锚定“科技、绿色、低碳、时尚”的产业发展目标,推动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丝绸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崛起世界级高端丝绸纺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