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黄道婆
用户中心

最近浏览的商品

全部浏览历史
首页> 行业头条> 文章内容

我和我的祖国 | 70年翻天覆地,大事记见证辉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从弱到强,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纺织业作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已将中国建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70年翻天覆地,大事记见证辉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原副主任 吴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纺织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作为一名纺织产业经济研究者,特地梳理了70年间中国纺织行业发生的大事件并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一特别的历史节点,回望70年风雨征程,愿大家倍添豪情与信心。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向着强国之路继续进发!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正式办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批设立的五个工业部之一(其他四个部是重工业部、轻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和食品工业部)。当时全国有500万棉纺锭的规模,1949年生产棉纱180万件(32.4万吨),棉布18.9亿米,呢绒544万米,丝绸0.5亿米。由于开工严重不足,各项指标都低于历史最高数值。

1950年3月,纺织工业部召开全国公营纺织机械厂会议,确定了自主发展纺织机械工业的工作方针和基本任务,并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专业生产,全国成套,统一分配”的方针,成为计划经济时期纺织机械工业生产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1951年4月,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动工建设。

1951年8月,全国纺织企业研究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学习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挡车工郝建秀创造出的“少出白花”先进工作法。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表毛泽东主席复信郝建秀,勉励她继续提高生产。

1952年5月以来,中国新建了西北国棉一厂、新疆七一棉纺织厂、邯郸棉纺织厂、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和郑州棉纺织厂等现代化纺织厂。1952年棉纱、棉布产量分别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47.8%和37.8%。

1953年10月8日,党中央做出对《纺织工业部党组关于目前纺织工业基本情况及今后工作部署的报告》的批示,明确在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与继续努力发展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的方针下,应适当地发展纺织工业的问题,认为纺织工业系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应考虑至少争取增加300万左右的纱锭(包括50万锭扩建在内)。

1955年7月,中国无偿援助越南建设南定纺织厂,规模为织机1108台;9月,以贸易方式帮助缅甸建设直迈棉纺织厂,规模为纺锭2.16万枚,织机196台。在1959年以前,又援建了蒙古、柬埔寨、朝鲜、也门、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的纺织厂。

1956年2月6日,纺织工业部制订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学研究规划》指出,我国纺织工业要研究采用新设备以缩短棉毛麻的纺纱工艺过程,提高织造各工序的机械速度,增加染整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充分使用麻丝等可纺纤维,改进纱布成品尤其是染整成品的品质和染色坚牢度,并尽量增加新品种,以适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1956年8月,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动工建设,缫丝、织绸车间于1958年5月试车生产,印染车间于1959年国庆节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丝绸印染联合厂。12月,株洲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1958年3月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1958年1月,相关报告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在五年之内总共新建棉纺织厂68个,总规模240万锭(包括在建工程,建设规模超过300万锭),棉织机6.1万台;还有5个印染厂,生产能力为3.5亿米。并初步建成了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和西安五大棉纺织工业新基地。

1960年8月,为了解决农业原料严重不足的问题,纺织工业部向中央建议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基本建设计划调整后腾出的资金和材料用于发展人造纤维。从1961年开始,陆续在南京、新乡、杭州、吉林等地兴建了一批中等规模的粘胶纤维厂,并对丹东化纤厂、保定化纤厂进行了扩建。

1961年3月20~28日,纺织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会议,落实贯彻调整时期中央关于统一调拨、合理使用轻工业和纺织工业原料、材料的指示和“三统一优先”(统一规划生产、统一调拨原料材料、统一分配产品,把极为有限的原料,集中在设备好、技术水平高、用料省、成品质量好的企业,优先开工)的方针。

1963年3月25日,国务院批转纺织工业部《1962年的主要工作情况和1963年的主要工作安排的报告》。报告中强调要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生产战线,精简职工;扩大外销产品的生产;贯彻“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管理。

1964年1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新建、扩建10个毛纺织厂,工程全部自己设计,设备大部分自己制造,总共6万锭,每年生产1100万米毛纺织品。

1965年7月,在内地开展“三线”建设的6个纺机厂项目全面开始,包括:黄石纺织机械厂、白银钢丝针布厂、常德纺织机械厂、邵阳纺织机械厂、渭南纺织机械厂和湖北宜昌纺织机械厂。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正式展出。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技术展览会,共收集1.1万多项重大的技术革命项目,正式展出3100多项。

1968年4月8~22日,纺织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性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讨论了纺织工业面临的任务,重点是保持纺织工业平稳生产,以及加强纺织机械、纺织机配件、纺织器材生产。

1971年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首次宣布:中国棉纱产量1131万件(203.6万吨)、棉布产量91.5亿米,已居世界第一位。这是1959年以来国家对外公布的第一项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统计数字。

1972年1月16日,国家计委与轻工业部(1970年,纺织工业部与一轻部、二轻部合并为轻工业部)等部门向国务院报告:为利用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迅速发展化学纤维和化肥,申请进口化纤、化肥技术和设备。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了这个报告。轻工业部经过认真论证,提出了建设方案。1973年国务院、国家计委批准了从国外引进建设4个大型联合企业(简称“四大化纤”)的方案,即:上海石油化工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天津石油化纤厂、四川维尼纶厂,这是新中国最早从国外引进大型成套设备的项目。

1973年5月16~29日,轻工业部在长沙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生产经验交流会议,会上传达了周恩来总理“要研究国际市场纺织品的需要,应当多出口成品,多搞花色品种,不要老出口坯布”的指示,明确了适应扩大出口的需要,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等工作方向。

1975年6月21日~7月15日,轻工业部组成革新、改造、挖潜工作组,对西北国棉一厂、三厂,郑州国棉四厂,邯郸国棉一厂,石家庄国棉五厂等5个棉纺织革新、改造、挖潜的试点厂,进行一次全面了解。后又在陕西、河北、河南3个省5个棉纺织厂开展试点工作。

1976年7月15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乙烯装置第一次投料试车,纺出涤纶丝。至此,该厂乙烯、丙烯、芳烃3条生产线都已打通,18套装置全部开车试生产,成为“四大化纤”最早投产的项目。

1977年7月21~31日,轻工业部在太原召开全国纺织、化纤科技规划座谈会,着重对纺织、化纤科技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制订了棉、毛、麻、丝、化纤、印染、针织行业1978~1985年的科技规划和2000年的设想。

1978年12月统计称:1978年我国生产棉纱238万吨、棉布110亿米、呢绒8885万米、丝织品6.11亿米、化纤28.5万吨,纺织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上缴利润、税收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纺织工业包括了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印染、针织、化学纤维、纺织机械等行业,基本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二阶段 (19791999年):

改革开放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战略调整实现历史性变革

1979年2月26日~3月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于1978年1月分开办公)在北京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局长会议,贯彻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纺织工业如何搞好工作重点转移、加快发展步伐的问题。

1979年3月,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来到中国,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第一场服装表演会,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尔·卡丹”成了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国际服装品牌。

1979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的香洲毛纺厂正式开工。这是纺织工业最早引进的港资企业,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

1980年1月8日,新华社报道: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1981年12月19日,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举行第一次董事会,宣布公司正式成立,由纺织工业部和中信公司联合投资,以中信公司名义在日本发行日元私募债券100亿日元,于1982年1月获得成功。这种融资方式开创了我国国营企业以发行债券方式利用外资建厂的先河,被称为“仪征模式”。仪征化纤工程1982年1月动工,1990年11月全面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的生产能力,成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个独创精神的厂长》的报道,介绍了浙江海盐衬衫厂300多名职工在厂长步鑫生的带领下,学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用了两年时间,跻身全国著名衬衫厂行列,实现利税164万元,在全国形成很大影响。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从即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发布票和絮棉票。实行了29年的棉布限量供应办法成为历史。

1984年6月11~18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会议在上海召开,提出了重点开发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这是在解决了供应短缺问题后,以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为重点,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的重要举措。

1985年1月,《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肯定了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青纺联)推进工贸结合的经验,指出纺织品扩大出口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由此打开了工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纺织企业自营出口的大门。

1986年11月28日,按照国务院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工业部统一管理的决定,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正式移交给纺织工业部。整个服装行业,包括轻工系统的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和其他系统的服装企业,全部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统一管理,在国家管理层面形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产业链,构建了“大纺织”格局。

1988年7月8~14日,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家厂商、510多台先进纺织机械和仪器参加了展出。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10位时装模特荣获首届中国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10大名模桂冠。

1990年10月20日,国家质量奖授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纺织行业的苏州振亚丝织厂、石家庄第二棉纺织厂和经纬纺织机械厂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1992年4月,“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简称“两机”专项)开始实施。该项目批准的总投资为14.86亿元和国拨外汇1.56亿美元,总共从德、英、丹麦、日、瑞士、法、意等7个国家的17家公司引进19种纺机产品和相关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设计制造技术。

1993年5月14~19日,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京举行,法、意、英、美、德、日、韩、奥地利等国家和200多家港台地区企业、300多家内地企业参加了展出。服装设计大师——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应邀举行了专场时装表演,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博览会期间会见了三位设计大师。

1994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北戴河主持会议,专题听取中国纺织总会(1993年3月纺织工业部撤销,组建中国纺织总会)关于纺织工业情况的汇报。随后国务院于8月23~2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纺织工作会议,研究纺织工业限产压库促销、压锭改造、结构调整、企业破产试点和妥善安置停产、部分停产企业职工生活等问题的措施。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纺织方面的工作会议。

1994年12月,我国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2%,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

1996年10月5日,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在上海宣布设立,一期基金筹集860万元,用于奖励在纺织科研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及在振兴纺织工业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后于2008年在民政部注册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

1996年12月统计称:1996年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近6000户,亏损额达555亿元。从1992年国有纺织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开始,到1996年已经连续亏损5年,数额达106亿元。就在同一时期,全国工业国有企业也处在困难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1997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定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摆脱困境的突破口。

发售日期:2019-09-24

上一篇: 没有符合条件的文章

下一篇: 叠石桥家纺产业集团:奋力谱写新时代海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行业头条 更多>
信息公开
资源共享
产业链赋能
合作共赢

电话/传真

025-58263561

客服邮箱

kefu@hdpchina.com

业务合作 袁总

18994002128

黄道婆管家APP下载

黄道婆交易APP下载

黄道婆纺院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江苏鸿博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8034533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80364